新书推荐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图书 - 新书推荐 - 正文

身体锻炼熟虑与冲动双系统模型

发布日期:2018-06-13 作者:浏览量:

内容简介:

熟虑-冲动模型是针对社会行为提出的双加工模型,该模型整合了已有双加工理论的因素,并且对这些因素在加工的不同阶段如何相互作用作了描述。该模型认为双加工的两个过程并列进行,这两个过程同时激活并且竞相控制一个行为反应。该模型中还加入了动机成分,认为行为是图式的功能,由环境输入和高级注意共同控制,动机定向是行为趋避的刺激因素。该模型认为行为由几个因素共同决定,这些因素在执行时相互一致或产生冲突。如果两者是相容的,如渴了喝水,没有自我控制冲突,行为会被顺利执行。对许多健康行为而言,两种系统的行为涵义是不相容的,如节食者被邀请享受高热量的大餐,既体验到诱惑刺激的冲动,同时又需要克制冲动;知道身体活动的益处,但是冲动系统中疲劳、单调等的情感联结又激活规避身体活动的行为图式。

本书先对身体锻炼的心理效益进行了梳理,随后详细介绍了熟虑-冲动模型提出的背景、基本内容、在健康领域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以该模型为基本理论框架,构建了应用于身体锻炼领域的熟虑冲动模型,并检验模型、考查调节变量、检验干预效果,最后提出了身体锻炼的干预方法。

本书提出在锻炼心理学领域要从理性和非理性两个视角解决人们“知道身体锻炼的好处,但不愿意去锻炼”的问题,有助于了解锻炼行为如何执行,在非完美情境下如何促进锻炼行为。

作者简介:

许昭,女,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山东省高等学校优势学科人才团队培育计划”成员。2003年本科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2009年硕士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2013年博士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运动心理学方向,2015年4月进入上海体育学院博士后流动站,2016年2月—2018年8月于美国孟菲斯大学做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运动心理学,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与参与各级课题20余项,出版专著1部。

定价:26.00元

书号:ISBN 978-7-5607-5449-9

 

目录:

身体锻炼熟虑与冲动双系统模型 许昭(1)

第一章 身体锻炼的心理效益(2)

第一节 身体锻炼的认知效益(2)

第二节 身体锻炼的自我意识效益(6)

第三节 身体锻炼的情绪效益(14)

第四节 身体锻炼情绪效益研究的不同声音(25)

第五节 身体锻炼的人格效益(33)

第六节 身体锻炼与应激反应(35)

第二章 熟虑-冲动模型提出的背景(37)

第一节 人是理性的吗?(37)

第二节 双加工理论概述(40)

第三节 熟虑-冲动模型的提出(41)

第三章 熟虑-冲动模型的基本内容(42)

第一节 RIM的基本性质和功能(42)

第二节 熟虑系统和冲动系统对行为的控制(49)

第三节 动机在RIM中的作用(52)

第四节 冲动系统的重要因素(58)

第五节 RIM与其他双加工理论概念辨析(60)

第六节 小结 (64)

第四章 熟虑-冲动模型在健康领域中的应用(66)

第一节 RIM在健康行为中的应用(66)

第二节 冲动系统和熟虑系统对健康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74)

第三节 身体锻炼领域熟虑系统与冲动系统的研究现状(80)

第五章 身体锻炼熟虑-冲动双系统模型的构建与检验(86)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86)

第二节 身体锻炼熟虑与冲动双系统模型的构建与检验(89)

第三节 意志品质调节作用的检验(114)

第六章 身体锻炼干预研究(123)

第一节 基于RIM_PA的身体锻炼干预研究(123)

第二节 身体锻炼干预手册(138)

附录(147)

主要参考文献(170)

 

章节选读:

第一章 第三节 身体锻炼的情绪效益

一、身体锻炼与焦虑、抑郁

焦虑是一种不愉快的情绪状态,通常和消极的认知评价模式联系在一起。这种认知评价模式最典型的特征有:担忧、自我怀疑、害怕,还伴随心理生理上的反应(心跳和呼吸速率、发汗、发抖、虚弱感、疲劳感等)。这种情绪状态的产生可能是由于预感到了某种不真实的或想象出来的危险,其伴随的无力感、害怕、和紧张明显是个体对未被意识到的内心冲突的应对。

从精神病学的角度看来,抑郁的典型特征是伴随一种悲伤、绝望和沮丧感。抑郁症患者通常还会有低自尊感、愧疚和自罪感,会从人际交往中退缩,还伴有躯体症状,如进食和睡眠紊乱等。焦虑和抑郁都可以包含在情感或心境(消极心境)概念下,因此两者在结构上有一定的联系。

约有1/3的心理障碍是由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引起,越来越多的成人饱受抑郁症、焦虑症的折磨。据估计,在所有的心理障碍种类中,只有50%能够通过现有的治疗方法(如心理学的或药理学的)得到治疗。鉴于此,发现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或者实施更有效的干预措施显得尤为必要。而很多人认为,身体锻炼极有可能是一种有预防作用的而且相对于心理疗法或者药物治疗来说花销较少的干预措施。

Landers和Arent (2001) 检验了关于身体锻炼和焦虑的27项综述和6项元分析,关于身体锻炼和抑郁的6项元分析,结果显示,焦虑的效果量为0.15-0.56,抑郁的效果量为0.53-0.72。从满足标准的所有的元分析和81%的综述中,可以推知身体锻炼可以改善焦虑和抑郁。此外,Mutrie(2000)和Dishman(2004)也为身体锻炼和抑郁的关系提供了来自流行病学的证据:即更少的活动与更高的抑郁发病率有关。

Lawlor和Hopker(2001)进行元分析时,选择的研究限制更高,即要求所被试是抑郁的临床病人或者在抑郁的测量中得分较高。他们选取的研究中有10项采用身体锻炼组和控制组的实验设计,元分析显示:身体锻炼组比控制组的抑郁得分低,ES=1.10;4项研究采用身体锻炼组和认知疗法组,元分析显示;两者之间抑郁分数没有差别,ES=0.03。但在讨论时,Lawlor和Hopker并没有将1.10这一效果量的产生归功于身体锻炼,他们认为这是由于实验方法所致,如处理分配的隐蔽性、处理的意图、确定抑郁症状时采用的临床诊断面谈,以及对测评结果是否盲评等。但由于Lawlor和Hopker没有明确提出有关身体锻炼和抑郁之间的方法调节变量,因此研究方法上的差异是否对总效果量产生显著影响还有待验证。但即使有些调节变量可以影响统计结果,Schulz及其同事的研究结果也表明,若实验中缺少隐蔽或者没有进行双盲控制至多只能分别产生41%和17%的优势比(Schulz, Chalmers, Hayes 和Altman1995) 。因此,不考虑方法上的影响,效果量也不会低于0.69。

Nieves及其同事(2008)以西班牙Murcia226名16-19岁的女中学生为被试,研究了焦虑、抑郁与身体锻炼的关系,考察了身体锻炼强度、频率和满意感对它们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参加了身体锻炼的女生均报告出在自我概念上得分较高,经常进行身体锻炼的女生的焦虑和抑郁水平较低。强度低的运动其焦虑水平较高,对运动项目喜爱的学生较不喜爱该项运动项目的学生相比其焦虑水平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