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分类推荐 - 人文社科 - 正文

非空间特征在返回抑制效应中的作用及机制

发布日期:2019-03-09 作者:浏览量:

内容简介:

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在其1890年出版的著作《心理学原理》(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中曾指出,注意是最值得研究的心理学问题,因为它关系着人们所有的心理活动。但是,在此后的半个多世纪中,由于方法的局限性,对于注意的研究始终难以深入。直到20世纪50年代,认知心理学兴起后,对注意的研究才取得了一些进展性的突破。对于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视觉搜索现象,目前研究一般认为,在视觉搜索过程中,不仅需要有对搜索目标的选择与定位,还需要一种非常重要的过程——抑制。

20世纪80年代,波斯纳(Posner)和科恩(Cohen)在研究视觉的空间注意定向时发现了返回抑制效应。至20世纪90年代,返回抑制效应已经成为注意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对返回抑制效应的研究涉及返回抑制效应的外部特性和内部机制的方方面面,本书侧重于对视觉客体的空间特征和非空间特征在返回抑制效应中的作用进行介绍,并通过实验研究对动态情景中视觉客体的非空间特征在返回抑制效应中的作用及其机制进行探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视觉系统能将当前输入的连续的视觉信息自动地分割成相对独立的知觉单元,这些知觉单元就是视觉客体。长久以来,视觉客体一直被看作是发生在内部空间地图上的一组视觉元素的集合,包含着空间位置特征和颜色、形状等非空间特征,而空间特征与非空间特征在视觉客体加工中的作用一直都是备受关注的重要问题。在返回抑制效应的研究领域中,对视觉客体的空间位置与非空间特征的作用进行研究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返回抑制效应最初被用来描述线索呈现与靶子呈现之间的时间间隔较长时对出现在先前注意过的位置上的靶子的反应延迟的现象。目前研究侧重考查基于位置和基于客体的返回抑制效应及其形成机制,较少关注非空间返回抑制效应。2010年,吕皮亚内(Lupiánez)等以经典的“客体档案”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检测代价理论。该理论较好地解释了空间位置在返回抑制效应中的作用及其形成机制,却没有对视觉客体的非空间特征在返回抑制效应中的作用及其机制作出说明。一系列的相关研究表明,视觉客体的非空间特征在客体档案加工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检验和丰富检测代价理论,更好地理解返回抑制效应的形成机制,有必要对非空间特征在返回抑制效应中的作用及其机制进行深入分析。

本书共分六章。第一章介绍注意的含义、特征和理论。由于返回抑制效应与注意的选择性密切相关,第一章侧重于介绍与注意选择性相关的研究和理论模型。第二、三、四章对返回抑制效应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详细介绍了返回抑制效应的提出、目前关于返回抑制效应的研究内容和研究范式、基于位置的返回抑制效应、基于客体的返回抑制效应和非空间返回抑制效应以及有关返回抑制效应内部机制的主要理论假说。分析发现,以往研究对视觉客体的空间位置与非空间特征在返回抑制效应中的作用存在争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能有效地分离视觉客体的空间位置和非空间特征。因此,本书在返回抑制效应的研究方法上进行了适当创新,第五章和第六章侧重于通过新的方法进行实验研究,即在动态的“线索-靶子”范式中引入了隧道刺激,借助单向隧道和双向隧道分别创设客体的空间位置信息明确和客体的空间位置信息不明确的任务情景,通过两个序列(共8个实验)的研究考察客体的非空间特征在返回抑制效应中的作用,检验检测代价理论能否解释非空间返回抑制效应。

本书发现,在动态情景中,视觉客体的非空间特征(如颜色、身份)在返回抑制效应中可能具有相对独立的作用,而且,检测代价理论能够较好地解释非空间返回抑制效应的内部机制,这有助于加深对返回抑制效应和视觉客体加工过程的理解。此外,本书的研究方法可以为研究视觉客体的空间位置和非空间特征在返回抑制效应中的作用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作者及著作方式:范海楠 著

作者简介:

范海楠,女,山东体育学院讲师,博士,研究领域为认知心理学和运动心理学。

定价:37.00元

书号:ISBN 978-7-5607-

目录:

第一章注意概述(1)

第一节注意的含义(1)

第二节注意的特征(9)

第三节注意的认知理论(26)

第二章返回抑制效应概述(47)

第一节返回抑制效应的涵义(47)

第二节返回抑制效应的研究范式(54)

第三节返回抑制效应的研究内容(68)

第三章位置、客体和非空间特征在返回抑制效应中的作用(82)

第一节基于位置的返回抑制效应(82)

第二节基于客体的返回抑制效应(91)

第三节非空间返回抑制效应(95)

第四章返回抑制效应的内部过程与形成机制(97)

第一节返回抑制效应的早期理论假设(98)

第二节返回抑制效应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108)

第三节检测代价理论(115)

第四节关于检测代价理论的研究设想(129)

第五章动态情景中非空间特征在返回抑制效应中的作用的检验(138)

第一节客体的空间位置明确时颜色特征在返回抑制效应中的作用(140)

第二节客体的空间位置不明确时颜色特征在返回抑制效应中的作用(144)

第三节客体的空间位置明确时身份特征在返回抑制效应中的作用(146)

第四节客体的空间位置不明确时身份特征在返回抑制效应中的作用(150)

第五节讨论(153)

第六章非空间返回抑制效应的形成过程与内部机制(155)

第一节干预性事件对检测任务中基于颜色的返回抑制效应的影响(156)

第二节干预性事件对辨别任务中基于颜色的返回抑制效应的影响(160)

第三节干预性事件对检测任务中基于身份的返回抑制效应的影响(164)

第四节干预性事件对辨别任务中基于身份的返回抑制效应的影响(167)

第五节讨论(170)

第六节总讨论(171)

第七节结论与展望(178)

附录(180)

附录一第五章第一节的实验指导语(180)

附录二第五章第二节的实验指导语(181)

附录三第五章第三节的实验指导语(182)

附录四第五章第四节的实验指导语(182)

附录五第六章第一节的实验指导语(184)

附录六第六章第二节的实验指导语(185)

附录七第六章第三节的实验指导语(186)

附录八第六章第四节的实验指导语(187)

主要参考文献(189)

章节选读:

第一节注意的含义

一、注意的实质

注意(attention)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彭聃龄, 2004),指向性和集中性是其最基本的特性。注意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伴随着感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和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行为过程等心理活动而产生的。如果离开这些心理活动,注意将失去其存在的意义。所谓指向性,是指在每一个瞬间,人们的心理活动都朝向一定的对象。所谓集中性,是指人们的心理活动停留在一定对象上的强度或紧张度。因此,注意是所有心理活动的基础,为所有心理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注意”,是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话题。早在19世纪中后期,现代心理学的创始人冯特(Wundt Wilhelm)和美国心理学之父詹姆斯(William James)就曾经在其各自专著中提及注意的概念和实质。冯特认为,注意是意识领域中的一个范围狭小的中心区域,任何心理内容只有进入这个特定的区域,才能获得最大的清晰度和鲜明性(卢家楣,伍新春,桑标, 2014)。詹姆斯认为,注意的实质是意识的聚焦和集中(James, 2011),类似于注意的指向性,让人们将注意资源或认知资源集中于某一有意义的刺激信息,并对它进行进一步加工,同时排除其他刺激信息的干扰,以便有效地处理来自内外界的各种环境刺激。

20世纪初期,行为主义和格式塔心理学逐渐兴起和传播,对冯特的构造主义和以詹姆斯为代表的机能主义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主要观点进行了批判,几乎将注意完全排除在心理学研究范畴之外。以华生(John Broadus Watson)为代表的行为主义者否定注意的存在,完全排斥对人的心理和意识进行研究,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外显的、看得见的行为,应该对环境刺激与外显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客观研究。以韦特海默(Max Wertheimer)、苛勒(Wolfgang Kohler)和考夫卡(Kurt Koffka)为代表的格式塔心理学家们则强调心理现象的整体性,主张以整体的动力结构观来研究心理现象,将注意完全融于知觉之中。

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交战国竞相发展新的、高性能的武器装备,然而,面对这些高性能的武器装备,操作人员虽然经过严格的选拔与培训,仍然难以适应,使得新的武器装备不能充分发挥其性能,严重的甚至发生事故。基于这样的背景,工程心理学从主要研究人适应机器转变到主要研究使机器适应人的阶段。为了使机器的设计和使用都尽可能适应人的身心特性,工程心理学家们又开始重新重视对注意的研究,以便于了解人能同时加工的信息数量,以及注意选择、注意保持和注意分配等方面的特性,从而保障人机系统的可靠性和效率,使操作人员能够健康、舒适、高效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