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活动新闻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活动新闻 - 正文

[联合日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写法

发布日期:2018-09-18 作者:李沈阳浏览量:

  

传承“春耕、夏耘、秋获、冬藏”的标志性成就

 《中国文化四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写法


  文化自信不是盲目自信,而是植根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把握和深刻理解中。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我们民族凝聚、发展和强盛的不竭动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学术界和文化界当仁不让的文化使命,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和政治使命。
  通览山东大学出版社总编辑马新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化四季》丛书,发现它具有鲜明的特点。
  其一,精心构思。丛书不仅仅是各种书籍的汇总,它要有统一而鲜明的主题,这是丛书主编选择相应内容的依据,本套丛书很好地做到这点。
  中华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可写、值得写的内容很多,应该选择哪些传播给青少年?传播给大众?马新教授经过思考后认为:在中国文明进程中,“既有筚路蓝缕的春耕,又有勤勤恳恳的夏耘;既有金色灿然的秋获,又有条理升华的冬藏”。由她主编的《中国文化四季》丛书,秉承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传承“中国文化在春耕、夏耘、秋获、冬藏各个演进环节上的标志性成就”,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整体把握,丛书内容既突出重点,又兼顾全面。
  其二,体例新颖。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如何把中国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优秀文化展现出来,丛书主编同样做了很多思考。以往的中国传统文化读物或教材大多按照时间顺序,采用章、节、子、目的编排方式予以呈现。这样安排的优点是逻辑性强,但不足也很明显:有的篇幅过大,有的“前轻后重”,距离今天越远的文化写得较为疏略,越近的又难以详尽。本套丛书则着意打破这种编排方式,采用专题式。
  主编根据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确定农耕、商贸、匠作、工艺、服饰、饮食、建筑、交通、文学、艺术、戏曲、信仰、思想、科技、教育和兵学16个专题。每个专题各自成书,汇总起来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篇章。通过各专题介绍既可以有选择地了解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也可以全面地把握传统文化的基本构成。
  每个专题都分章、目二级标题,“章”体现该项文化内容的基本类别,“目”体现“章”范围内的共性文化元素和典型个例。如《人文荟萃:中国传统文学》分《诗经》与楚辞、辞赋、乐府古辞及魏晋六朝诗、近体格律诗、曲子词、散曲、古文、小说8章,把传统文学代表性的作品形式——诗、词、曲、赋、散文、小说搜罗殆尽。
  每个专题都设有两种尺度“概述”:一种是专题的总“概述”,高度凝练本专题各章内容。如《精耕细作: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总概述就用几个段落介绍了中国古代农耕工具和农产品加工工具的改进、农耕技术的提高、农作物品种的丰富、农业制度的发展、农学著作的涌现、农业历法的演进和农田水利的建设,而这些正是本专题各章分别要介绍的内容。另一种是“章”与“目”之间的概述,概括本章所涉及的文化内容。如《雕梁画栋: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第九章“宗教建筑”的概述就总结了中国古代社会佛教、道教和伊斯兰建筑概况。甚至可以说,读者不用阅读全书,通过这两种概述也能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专题内容。
  其三,内容严谨。本套丛书虽然是普及性作品,但“普及”并不意味着随意,它是建立在学术性的基础上,建立在对各种文化事项的深刻理解上。
  本套丛书一般不直接引用史料,作者娴熟地驾驭不同资料,把它们融会到具体行文中。如《大匠良造:中国传统匠作文化》第八章“制盐业”谈到隋唐海盐产区分布问题,就依据《新唐书·地理志》和《元和郡县图志》的记载,把中国分为北方、江淮和岭南三大片区,并对每个片区的产盐地进行具体介绍,这样的划分就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在一些重点问题上,作者能借鉴最新研究成果,以页下注方式予以表明。如《货殖列传:中国传统商贸文化》第四章“市场类型”中列有夜市,其中对宋代夜市行业和小吃进行描述,指出宋代夜市平民化和大众化消费的趋向,以及突出的文化消费特征。
  其四,可读性强。本丛书面向的读者是青少年和大众群体,可读性强。在当今电子化产品日趋泛滥、电子化阅读日益流行的状况下,若要他们愿意放下手中的电子产品,拿起书本,必须考虑图书的可读性。为此,本套丛书采取了很多措施。
  作者用心雕琢专题名称。本套丛书叙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16个方面的内容,但主编没有直白地以所写内容作为题名,而是把专题内容传达的精神、意境、特征等凝练为四字成语,并以之作为正标题,以所写内容作为副标题:如以“五味杂陈”形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不同风味,以“神逸妙能”揭示中国传统艺术的内在追求,以“南腔北调”寓意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地方特色,以“格物致知”概括中国传统科技的精神趣向,以“传道授业”代表中国传统教育的教师职责……读到这些标题,再思索一番,读者已能对不同文化内容有所感悟。
  作者行文时力戒“高深”“生冷”和“说教”。本套丛书非常注重行文表达,一般不进行理论阐释,也不论证、引证和使用史料原文,更不承载厚重的道德伦理意涵,而是采用叙述方式,以生动活泼的文字介绍不同文化内容,让读者在轻松阅读中了解、在不知不觉中接受鲜活的传统文化。如《巧夺天工:中国传统工艺文化》第一章“历史悠久的陶器工艺”开篇写到:“陶器的出现就是这无数偶然中的一个必然,它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增强了人类定居的可能性,并由此将人类社会带入到文明时期。”陶器产生的确切年代已经无法考证,作者另辟蹊径,用欢快的笔调展现陶器的产生。
  作者竭力做到图文并茂。本套丛书每个专题都配以大量的人物图、事项图、示意图等,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有效减少阅读疲劳。如《衣冠楚楚: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第三章“霓裳罗群”列举5类女性服饰,其中的襦衣裙裳和曲裾深衣仅仅依靠文字叙述,容易让人云里雾里,形成不了直观印象。为此,作者精心挑选出土文物中的小玉人、陶俑、古代名人画和年画等7幅图片作为随文插图。读者一边阅读文字描述,一边对照图片,在轻松阅读中加深对这两类服饰的了解。
  总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自信的强调和对中国传统文化 “四个讲清楚”的提出,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普及指明了方向,也提出更高要求。本套丛书无论是外在形式还是具体内容,无论体例结构还是书写风格,通过“精心”和“用心”,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创新,有别于此前的教材和读物,可谓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写法。